Tuesday, February 28, 2017

将海水处理成厕所用水

原文“建议将海水处理成厕所用水”刊登于《联合早报·交流站》2017年2月28日

2017年的财政预算案,财政部长宣布水供是新加坡的关键资源。为了反映自来水的真正价值,保障未来的水供,必须将水价分两个阶段调高30%。

新加坡的食水价格和用水量跟各大城市相比,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新的水费反映了海水淡化和新生水生产成本的增幅,即使水费调高了,并不影响食水价格的“国际排名”。

开源节流对新加坡这个小岛国的战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1954年的林德报告书清楚阐述了新加坡的水供来自马来亚(现在的马来西亚),水源是新加坡发展所面对的切身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新加坡依赖于1961年与1962年跟马来西亚签下的两份水供合约来辅助国内的需求。第一份合约已经在2011年到期,双方没再续约;第二份合约在2061年到期。

(新柔长堤上的输水管曾经是新加坡长期命脉。图片来源:互联网)

水资源曾经被政治化,几乎成为新马两国每一项双边政策谈判的筹码。为了摆脱这个困境,新加坡的长期目标是自己收集雨水,制造新生水和淡化海水。

此外,新加坡政府大刀阔斧,将曾经牵动新加坡百多年经济命脉的新加坡河与河口转型为中央蓄水池。2010年落成的滨海堤坝将海水和淡水分隔开来,成为滨海湾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结合了多管齐下的渠道,数十年后水供合约到期时,新加坡将自给自足,不愧为现代新加坡惠国惠民的一大成就。

(2010年落成的滨海堤坝将海水和淡水分隔开来)

突破节省用水的瓶颈


对于节省用水,我是全力赞成的。根据当局公布的家庭平均用水量,发现我家低于平均值,不过还是避免浪费。但就是遇上了瓶颈,没有多少进一步省水的空间。

我估计,用来冲厕所、维持居家卫生的水量,约占家庭用水量的25%至30%,如果这些厕所用水改为海水,就不会浪费宝贵的食水了。由于厕所用水的水质比食水的要求低,水费的增幅也可以相应调低一些,惠及老百姓。

(新加坡家庭平均用水量。图片来源:Singapore Power 22 Feb 2017)

当然制造厕所用水知易行难,海水必须经过基本的处理,如过滤和消毒才能使用。此外,储水设施、输送配备、防锈材料等都必须仔细考量。

落实厕所用水计划是项大工程,就如半个世纪前处理排污工程一样,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改善了新加坡多条河流与周边的环境,并在1987年送走最后一个粪桶。事实证明这是值得的。

新加坡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海水就是我们的天然资源,不论是从物资、环保、经济、持续性等角度,厕所水是值得长远规划,惠国惠民的设施。

记得十多年前到香港探亲的时候,在湾仔的好彩餐馆的厕所内竟然发现养着观赏鱼的鱼缸,边“解压”边观赏,真是心旷神怡。

在网上查证一下,原来香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厕所水的规划,目前有约八成人口采用海水冲厕,节省约30%的食水资源,值得新加坡进一步探讨。

附记:根据维基百科的“香港用水”:
香港的用水分为饮用水和咸水(海水)两种。饮用水主要用于食用、灌溉等用途;而咸水则用作冲厕之用。饮用水和咸水分别由两组完全独立系统所供应。水在离开滤水厂或由海中抽取后,便由抽水机或水向低流原理输送到各个位于不同地点和高度的配水库,然后再供应给附近地区。饮用水系统从遍布香港山头和郊野公园的引水道开始;海水系统则从海旁抽取海水所经的进水口结构及隔滤网开始。....
由于香港淡水资源缺乏,水务署自1958年开始引入咸水(即海水)作冲厕用途,减少淡水的消耗。到2015年,海水供应网络已覆盖香港达八成人口,每年节省二亿七千万立方米的淡水,相等于香港近三成的淡水使用量。.... 
冲厕水供应系统采用“调节池”式配置。海水从抽水站的输水管直接抽送到用户单位,而剩余的水则送往海水配水库储存。
相关链接

Friday, February 24, 2017

广东人过新年 Chinese New Year

原文“广东人过年 讲究与避忌”
刊登于《联合早报·缤纷》2017年2月4日


新年前的习俗


转眼间岁末又至,年少时满怀激情迎新春,喜欢新年的热闹;而今则是深情款款,怀念新春佳节的温馨。

新加坡组屋零落的年代,年少的我住在水仙门的老店屋。“等到秋来冬又至,收拾书包好开学”,多添了学弟学妹之际,忙着互赠贺年卡给老师同学。张小英的“贺新年,祝新年”响遍街头巷尾,金嗓子令人心情格外靓丽。

我的左邻右舍都是广东人,虽然祖籍来自不同的镇乡,过年的习俗大致相同。腊月廿四是送灶神的日子,称为谢灶。谢灶免不了美味的供品,让灶神开开心心的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说好话,以便来年天官赐福,大家不愁吃不愁穿。

谢灶前后也是“扫屋”(大扫除)的好日子。由于多户人家同住屋檐下,扫屋不可能我行我素,否则灰尘满天飞,影响到左邻右里,因此必须事先定下黄道吉日。时辰一到,大家挥舞“骨扫”(椰叶茎做成的扫把,也称马来扫),将过去的霉气一扫而光。

扫屋时顺便将褪色的春联撕去,换上新装,寓意“破旧立新”。楼梯是每天必经之地,贴上“出入平安”;屋子里则用红纸写着“迎春接福、心想事成、身强体健、财源广进”;米缸除了“常满”外,还会贴上由“招财进宝”组成的合体字。有些住家更有文化,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等取胜。这些春联都是牛车水骑楼下的“写信佬”的杰作。


(大门外贴上对联是过去常见的街景。)


过年的避忌


除夕夜,各籍贯人士都有吃团圆饭和守岁的习俗。深夜时分,我们和邻居走到四马路观音庙祈福,高高兴兴地提着大香回家。二十多人挤在一层楼,共用唯一的厨房厕所,房与房之间只是隔着木板和铁丝网。生活空间没有隐私,彼此间不免累积了龃龉不快。负面情绪不带过年,都在这一路的谈笑声中抖落了。

(除夕夜到四马路观音庙祈福。)

大年初一是个喜气洋洋的日子,见面都会说些吉祥话,恭贺对方身体健康,称心如意。初一这一天,大家都不拿扫帚扫地,否则会倒霉倒上一整年。万一打破了碗碟,必须以“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来补运。

为了讨个口头上的吉利,广府话中一些不中听的食物名词都被更改过。例如,与
“蚀”谐音的“舌”、与“干”谐音的“肝”,与“输”谐音的“丝”,均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字,分别以“”、“”和“胜”取代,因此当听到广东人把“猪舌”说成“猪俐”、 “猪肝”与“鸡肝”称为“猪润”“鸡润”,以及把“丝瓜”称为“胜瓜”时,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对了,过节见“血”也不吉利,所以“猪血”也被称为“猪红”。这么一来除了有“利润”可图外,还可确保“常胜”,赚得“满堂红”。民间的讲究与创意,往往都表达了平民百姓对生活的期待。

广东人将年初二称为“开年”,开年过后一切都百无禁忌,可以打扫、洗衣和打骂孩子。老人家曾经流行过“让我帮你开年”的俚语,也就是“年已经过了,让我好好地教训你”的意思。

开年的扫地仪式一概由我负责。先在地上放两粒柑和一封红包,“意思意思”的将它们扫到门口,然后扫回头捡起来。这么一来,霉气便可以扫出家门,金银财气则留在家里。


嘻哈大笑的开年饭


年初二的开年饭也称为“开牙”,是新年最丰富的第一顿菜肴,跟除夕夜不相上下。以前,广东人外嫁的女儿初一必须留在夫家招呼客人,初二才可以开开心心地回娘家。父母爱女心切,特意准备丰盛的午餐来迎接女儿,让外嫁女跟家人团圆,一道品尝“家乡菜”。

新加坡地方小,出入方便,一年到头都可以回娘家,不需要等到年初二。虽然回娘家那种忐忑的心情已经不存在,不过开年饭有些好意头的菜式还是有必要的。数十年来,父亲必定特别准备发菜蠔豉、酱炒大虾和清蒸鲳鱼,寓意接下來的日子过得比往年好,发财好市,嘻哈大笑,国家昌盛,年年有余。

小时候的开年饭,姜葱焖鲤鱼是必备的菜色,象征大吉大利。下锅前先将活生生的鲤鱼平放在盘子上,用一张润湿的红纸盖着鲤鱼头来祭拜祖先。说来奇怪,蒙着眼睛的鲤鱼竟然乖乖地躺在那儿,似乎心甘情愿的牺牲小我。在乡下,拜过神后村民都会将鲤鱼放生,有时候鲤鱼还会在鱼塘里转圈圈后才离开。老人家看了特别高兴,说生意(鱼)有回头,来年必定顺顺利利,无虑无忧。

年初三“赤口日”,老人家认为容易招惹口舌是非,因此不去拜年,也不喜欢客人上门。年初四则是个吉日,华人商店多数在这一天开市,分发开工红包给员工,阔气的老板还会请吃开工宴。


捞鱼生


正月初七人日当天,鱼生是多数广东人的桌上佳肴。如今捞鱼生已经发扬光大,成为本地华人过年的“传统”,从过年前的尾牙(收工宴)捞到“新十五”(元宵)。捞鱼生的习俗可能源自江门,村民将河塘里打捞起来的鯇鱼切片,配上现采的生菜,味道特别鲜美。上世纪60年代的饮食界四大天王(谭锐佳、冼良、许国威、刘育培)改良了颜色单调的鱼生配料,成为独特的酒楼年菜。

父亲表示多年来都有跟同事捞鱼生的习惯。这些带他入行的前辈早在日治前就已经将家乡的饮食文化带到新加坡,正月初七吃鱼生这码事绝对比60年代早多了。他们所使用的主食材为鯇鱼,手头比较松动后才采用口感更香甜的西刀鱼。西刀鱼骨多且细,鱼肉必须切得特别薄;鯇鱼价格廉宜,吃起来富有家乡的滋味。

跟乡下捞鱼生相比,本地使用多样配料如瓜因、荞头、萝卜丝、薄脆、花生碎、芝麻等,后来还用上酸梅酱和柚子,捞起来五颜六色一大盘,叫人垂涎三尺,胃口大增。

近年来大家老是觉得钱不够用,喜欢边捞边喊“huat ah”(发啊)!一些华人家庭则坚持使用传统的祝福语,如步步高升、鸿运当头、五福临门、大吉大利等。


(鱼生有多种捞法,加上青菜配料的是典型的江门鱼生的做法。)


民间的人情味


过新年还有好些忘不了的人情往事。在水仙门居住的时候,多年来都光顾福南街口的杂货店。每逢春节,老板都会以荷兰水(汽水)相赠,多买多送。这些玻璃瓶印着红色狮子商标,俗称红狮汽水,由红狮汽水厂(F&N)生产。

童年的荷兰水一瓶两三毛钱,把空瓶子卖回给杂货店,还有五分钱回扣。红狮荷兰水有橙色的橙水,红色的樱桃水,白色的苏打水和深褐色的沙示水。辛辣的苏打水是母亲的最爱,我们兄弟们则喜欢橙水和沙示,喝了汽水才有过年的感觉。至于红色的樱桃水味道像咳嗽药,谁登门造访就开给谁喝,喝不完的荷兰水就用瓶盖套回去。开过瓶的荷兰水二氧化碳也跟着流失了,隔天怎么都喝不出汽水味。

(F&N 雄狮汽水)

到杂货店购物可以赊账,月底才付清,这是老板考虑到街坊们都来自劳动阶层,除了发薪那几天口袋有点余钱,其他日子多靠借贷过活。给人一点方便,胜造七级浮屠。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通货膨胀,欠债的街坊日增,杂货店的烂账越积越多,只好结束营业。

杂货店关门了,新业主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过年也没有免费汽水。街坊这才感受到老板的好意,空留遗憾。

新年所享用的另一份赠品,就是“馊水婆”的老母鸡了。屋后的厨房里吊着一个“馊水桶”,菜根果皮骨头汤汁都倒在桶里,美言“一品锅”。专收冷饭残渣的馊水婆每天风雨不改,“蹬蹬蹬”地踩上四十多级梯阶。一品锅跟凤眼莲混合熬制后,就是猪只享用的美食了。

腊月廿九,馊水婆喜滋滋地提着大肥鸡送上门。它们双脚被捆绑着,躺在厨房潮湿的地面可怜兮兮地叫了一整夜,但始终躲不过我们的五脏庙。这条再循环的食物链,骨子里是心照不宣的人情味。

曾几何时,新加坡的农场不养猪了,馊水婆告老归田了,水仙门只活在记忆里。


不过,新年来临之际,回家过年的心情不变,对柳暗花明,水绿山青,一片春色动人情的期待不变。

相关链接

Tuesday, February 21, 2017

福建年俗 今昔随想 (文章转载)

作者:辛羽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缤纷》2017年2月2日
图片是由本博客网主添加上去的。


爆竹,春节的欢笑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

记不得那时几岁?总该在初小阶段吧,不但已有记忆,还有了争强好胜心!

那一年长年在“州府”(马来半岛)做山工的爸爸回来了,大概工作顺利,赚多一点钱,从农历十二月廿四,祭灶送走灶神后,家里第一次买进那么多爆竹——常见的花炮和红炮堆满方桌子的桌面,台底。我和弟弟帮着拆开包装纸,把比我食指还粗大的爆竹统统取出,爸爸一整天埋头把一串串的爆竹衔接起来,大厅里蜿蜒着一条长长的,等待呼啸的龙。然后,在大除夕日,爸爸爬上长梯子,把这条长龙挂在大门外的那棵枝繁叶茂的乔木水蓊(柴头莲雾)树梢。

我们怀着格外兴奋的心情等待着。吃过团年饭,沐浴,更衣,一直到除夕的子时,等公公在那张大日子才张挂着色彩缤纷的八仙图绣的方桌子上,把各种祭品都排好,祭拜过天地祖先,爸爸手捧香支,走向莲雾树头,虔诚的点燃最底层的爆竹:“滋滋滋——嘭嘭嘭啷嘭啷嘭啷……”

艳艳红光在我们脸上反复涂抹,上彩。远远近近的乡野,随即起了呼应,我们猜测是谁家的鞭炮——响一阵,歇一阵。我们聆听还有哪家的爆竹声,比得上我们家那么连绵,起劲!爆响声中,火花,心花朵朵绽放!我们在夜风中站得有点冷了,才听到树梢传来最后的轰鸣!

那一夜,我们家的爆竹响得最长久!那一个春节,我们家的爆竹火热不熄,一直是村子里的话题。

爆竹,是年的欢笑声。在还未禁止燃放时,它是整个春节期间不间歇的絮叨和提醒:过年啦!喜庆啊!祝贺吧!



春联,年殷勤的信使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宋·陆游

春联和贺年片,是当年殷勤的信使,最早向人间报讯。

春联的习俗据说起源于汉代。人们把惩治恶鬼的神仙“神荼”和“郁垒”的画像贴在门扇上,用以消灾避邪。宋朝演变为在红纸写上黑色或金色的吉利联语,成为“桃符”,成为今天见到的春联的起源。

早在十多二十天前,村民们常去的“巴刹”,或叫街市,街边开始出现挥春的档口。一张长方桌,铺满垂挂的各类春联,任顾客挑选。执笔立着的长者,你递给他吉祥语,他蘸墨一挥,写就在红纸上。

那时的村居都是锌版盖的平房,门两侧留有贴春联的位置,大门顶上还挂着标志姓氏和籍贯的“郡望”(有称“堂号”)。祖父总是早早就把春联带回家,用面粉调水煮一大碗浆糊,用一把一头舂的扁平蓬松的椰皮纤维,粘着浆糊刷在去年那残破的旧春联上。然后要我递过新的春联,分别张贴在大门,房门以及厨房侧门。殷红的春联让老房子霎时焕发神采。

今天组屋的设计,门边没有预留春联的空间。传统,在光鲜的社会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春联,只能张贴在客厅墙上,透着尴尬与别扭。或者被大商场高挂着张扬,成了消费的装饰品。


(春联还是颇受华族家庭欢迎的)

团年饭,历久弥香的滋味


下箸频教听忏语,家家家里合家欢。/ 清·周宗泰

因为老妈妈,我家团年饭的味道,经年累月,终究保持了下来。

妈妈是安溪人,祖父母祖籍南安,做为长媳妇,她长时间煮的是南安人的家常菜。到了“大日子”,尤其是祭祀,妈妈不能不慎重其事,一些平常罕见的菜色都得端出来。

团年饭意义深远,不止除夕日阖家聚餐,所享用的佳肴,还得先祭祀过供奉的神明,列祖列宗,待祂们先品尝过,才成为家人的口中餐,这个团年还真是天上人间合家欢。

从我有记忆开始,团年饭里总有几个例菜,既是特色,也成了我们几兄妹的心头爱!

鱼倒不一定必须。福建人也没有捞鱼生的习俗。海参煲却总是不可少。妈妈煲的海参,要加鸭肉、猪肉少许,配上姜片,酱油,浸在浓醇的汤汁中,融成浑然的美味。

还有五香卷。这道用腐竹皮包卷,内里参混猪肉,荸荠(又称马蹄),淀粉,葱白,胡萝卜,黑木耳,鸡蛋,五香粉等,卷成约五六英寸长,放入热油中炸香。

要说心头爱,却只能是煲笋干。每次妈妈都煮了满满登登的一大煲,让一家人吃上大半个春节。过后,让我们再盼上一年半载。煲笋干工多,春节前就得将毛竹笋做成的大片笋干煮水,细切,浸泡,再下锅跟猪大骨一起熬煮,让笋丝充分吸收猪肉骨的油汁,熬出笋干那天然的,无可替代的香味和口感。知道了笋干是取其“节节高”的吉利,美意延年,吃起来更富滋味了!

却也有两三样小菜,与满桌丰盛的肴馔看似很不般配,就是碱水米粿以及煎豆干。我却记得,那是当年祖父祖母最钟意的家常菜,虽然不起眼,妈妈却年年岁岁张罗,不让缺席。


压岁钱,尊尊亲亲的寓意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清·佚名

吃过团年饭,小孩们就期待长辈派发“红包”了!“红包”,是这里华族的通称,正式叫做压岁钱。据说因为“岁”与“祟”谐音,开年派压岁钱可镇压邪祟,保小孩平安茁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也都有这类礼数,韩国人放置在白色袋子,友族马来人用绿色包装。华族以红色讨喜,一般装入红封套,所以才称“红包”。近年来红封套制作愈加精美,成为各大商业机构馈赠客户的小礼品,拆封后叫人不舍得丢弃。而当年可能就只是以一张红纸包封。当然“内容”也是迥然有别了。那时的红包也就块二两块钱,几毛钱的也有。今天两块钱几乎是拿不出手了。孩子们拿到红包,一般交给母亲保管,等到元宵节后才开启。当面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

还记得,为我能继续读中学,妈妈要到建筑工地做工,她拿出我和二弟历年来存放在她那里的七十几块“红包”钱,说先借给她去买一辆脚踏车。今天孩子不缺零花钱,红包钱用来买课外读物,或部分捐作慈善,也使得压岁钱更具意义。

孩子成年就业了,父母年老退休了,作为晚辈的也会在团年饭后,给父母“红包”,那就是真正的“压岁钱”了,祈盼压住岁月,莫使流逝,愿长辈健康长寿。

东方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生活为核心,在佳节喜庆的时刻,红包——压岁钱的施与取,体现了“父慈子孝”、“尊尊亲亲”的传统伦理。而作为传统,它也如同其他传统一样,经受着现代都市生活的冲击,磨蚀和改变,比如利用春节假日出国旅游,这一切就都一风吹了。


柑橘,恰似黄金金贵


谁知包贡宣和日,一颗真柑值二千。/ 清·张綦毋

趋利避害是生命的通性。也是文化的母题之一。华人讲究谐音,新年伊始,更要讨口彩,图吉利,从话语中,器具中,纹饰中,食品中谋得幸福。

年糕,因此成为福建人春节必备的糕饼,所谓“过小年, 到大年, 户户家家年糕甜 。”

而在元旦,以及整个春节期间,作为春节重头戏的拜年,人人手上少不了都要提一袋红柑。也不管登门拜访多少户,回返时,手上那袋红柑依然!因为每家每户都是礼尚往来,“柑”来“柑”往,这可能是新马地区别有的风情与特色了。

为什么是柑而不是别的什么?

据说因为“柑”的闽南语发音与广东话的“金”是一样的。一袋黄金送上门,哪能不笑逐颜开呢?又哪能不郑重回礼呢?

也难怪春节期间,处处可见柑橘盆栽,满树黄澄澄的果子,就像闪着金光的金元宝呢!

到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更是福建人一个盛大节庆。拜天公仪式中必备的祭品:烧猪,黄梨、红龟粿、发榚、蜜饯和各类果品等。其中的黄梨也是取其福建谐音“旺来”,而发糕的“发”字,祈福纳福,更是不言自明。还有一样重要的祭品:甘蔗,虽然传说是明朝时倭寇侵犯福建,乡民扶老携幼逃命。黑夜中逃到一处荒郊,眼见倭寇就要追上,前面突然出现一大片蔗林,乡民借以藏身才逃过鬼门关。而这天正是大年初九,乡民都认为是天公救命。便以甘蔗为祭品感恩戴德。然而社会学者却认为,这只是对历史的附会,作为祭品的甘蔗必须连根带叶,“有头有尾”,甘蔗整根都是甜的,象征人生从头甜到尾。甘蔗有节,寓意节节高升,开枝散叶!又有一说甘蔗福建话正与“佳”同音。又是谐音文化的一个例证! 



(拜天公。图片来源:Goh Jiong Yang)

相关链接

Friday, February 17, 2017

不平静的二月天 - “昭南展览馆”的命名非常不妥

原文“展馆命名应尊重民间感受”刊登于《联合早报·交流站》2017年2月15日

2014年2月6日农历新年人日,异风吹皱一池春水,印尼将其中一艘新的护卫舰命名为KRI Usman Harun。Osman Haji Mohammed Ali和Harun Said是上世纪60年代引发乌节路麦唐纳大厦的定时炸弹的印尼特工。

对于当局不顾及邻国和受害人家属的感受,新加坡时任外交部长尚穆根,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及内政部长张志贤,以及国防部长黄永宏表达关切,认为这将揭开历史的旧伤口,吁请印尼慎重考虑受害人及其家属的感受,以及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重新决定是否要以这两人的名字为军舰命名。

每一枚钱币都有双面性,对方的英雄模式是新加坡人的伤害,不论是通过历史或是人性的角度,结论都是一样的,只有以同理心去对待才有可能取得共识。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战舰命名事件已经被淡忘。2月10日元宵节前夕,本地吹起一阵昭南风。经过一年的翻新后,旧福特车厂资鉴馆改头换面,重新命名为昭南展览馆,使我心头十分不平静。

75年前,英国率领的八万联军在短短70天内失去新马,向已经几乎粮尽弹空的日军投降。联军总司令白思华面对“马来亚之虎”山下奉文的命令式的口令“yes or no”(投降还是不投降),在前福特车厂签下投降书。

苦难的昭南岁月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印记,为新加坡独立后的国防策略赋予非凡的意义。我们都应该认识昭南岛的历史,了解昭南特别市的旗帜下平民百姓忍辱偷生的日子。我们也应该同时认识到日治前的新加坡,已经不是一个小渔村,前福特车厂是福特在东南亚建立的第一家汽车装配厂,战后恢复经营至1980年。

因此,刚易名前的旧福特车厂资鉴馆这个武吉知马上段的老地标不只是蕴藏着日战的记忆,它也见证了新加坡从殖民地过渡到自治、合并与独立的历程。旧福特车厂这个古早的名字,加上2006年在原地成立的战争纪念馆深具时代与教育的意义。

将原地标易名为昭南纪念馆使我不期然地回想起三年前的战舰命名事件,那回是邻国不尊重受害人家属的感受,一意孤行。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的走入盲思,不经意间以受害人的苦难来美化了他人的军国英雄主义,更遑论“南方之光”这把双面刃并非纯粹如当局所说的具有警惕的意义,相反的,它更有可能在实用主义挂帅的新加坡带来难以想像的后果,在可预见的某年某月出现昭南商店,南方之光餐馆等。

本地展览馆的命名一向来尊重更大的历史层面与民间感受,例如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是纪念馆的原地标,我们并不因为“孙中山”而舍弃了“晚晴园”。


后续

联合早报网》2017年2月15日报道:
“今天是全面防卫日,通讯及新闻部长雅国博士配合新加坡沦陷75周年为新展览主持开幕时,在演讲中多次强调说,早前引起争议的“昭南” (Syonan Gallery:War and Its Legacies)一名是永久展览的名称,取名昭南是希望没有经历过二战痛苦时期的年轻一代国人能了解这段黑暗的历史,激励他们扛起保家卫国的责任。....据记者观察,早前展馆开放媒体参观时明显标志“昭南展览馆”招牌仍在,但已加上“位于旧福特车厂的展览”等文字。”
虽然民间有许多反对的声音,但政府不会将展览馆易名,而是静悄悄地加上“旧福特车厂”来还原旧地貌。这种“I know best”的做法是一成不变的作风,广东话叫做“有佢讲,冇你讲”。

(2017年2月15日,在美芝路的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举办常年祭礼现场,我们访问了两位老人家许玉泉和郑有道。他们的父亲是被日军捉走杀死的,他们不只是对“昭南纪念馆”的命名深感愤慨,即使“死难人民纪念碑”的“死难”也不对,因为人是被杀死的,并非意外身亡。)

我也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其中一位在纽西兰工作的胡女士写道:
这不是记仇不记仇的事,那些战争的侵略者如果到如今不承认自己的罪过会重犯,日本就是明显的列子。
我很佩服韩国及中国民间敢站起来,要日本承认历史,不要一直在教科书上为人民洗脑,歪曲历史。反观德国就敢正视,对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认错。
我倒觉得新加坡政府在教育年轻人关于日本侵略新加坡这段历史作得差强人意,如果真的严肃看待,就应该将纪念日作为全国活动,这样全部新加坡人可一起在这一天的某个时间到一起去参与祭礼。
OZ 及NZ 每年都有一天公假(Anzac Day dawn services)。几十万人,学生、大人等等,天还沒亮就準備好去悼念那些为国舍去生命的战士。我每年都会去参加,觉得有意义。
历史教导我们勇气。如果我们问问新加坡人,有多少人认识这段历史?很叫人遗憾的,多数人帶着泠漠的态度来了解国家的历史。
可悲的年轻一代因为教科书被亲日的政府歪曲,台湾人现在有些认侵略者为父,不知自己是中国人或华人。希望新加坡的年轻人不会崇日,到了沒有历史的认知的地步。

附记[1]:2017年2月17日 10.03pm

这起博物馆命名事件峰回路转,政府由雅国博士出面,完全改变了两天前强烈的措词,宣布“昭南展览馆”改名为“日据时期:战争与史迹”。这是人民的声音,这是人民的胜利!

《联合早报网》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08:28 PM:

为尊重在日据时期受苦的民众和当年失去家人受害者的感受,“昭南展览馆:战争与史迹”展览将改名为“日据时期:战争与史迹”(“Surviv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War and its Legacies”)。
通讯及新闻部长雅国博士刚发表“部长声明”指出:“对于我们无意间造成的伤害,我深感抱歉。”
The Straits Times Friday, February 17, 2017 20.22pm:
I (Dr Yaacob Ibrahim)have reflected deeply on what I heard. We must honour and respect the feelings of those who suffered terribly and lost family member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 have therefore decided to remove the words “Syonan Gallery” from the name of the exhibition, and name it “Surviv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War and its Legacies”.

附记[2]:2022年3月1日,无名氏提供个人收藏

当年 “大日本帝国” 在 “昭南”发行的邮票,注意其上皆盖上了 “昭南” 的邮戳


相关链接

Friday, February 10, 2017

广惠肇碧山亭:日战的民间记忆

碧山有血的记忆


最近数月来参与了策划广惠肇碧山亭文物馆项目(预计2017年底落成),翻开冷藏多年的广惠肇碧山亭的史迹,如今的碧山镇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楼房商场座落在昔日的碧山亭坟山上。

上世纪80年代末,南北地铁线通车时,甚至有人表示进入多度空间,必须请道士作法;有人在地铁最末端的车厢遇见不该遇见的“人”,深夜时分,乘客都对末端车厢敬而远之。日后碧山人气渐盛,阳气大增,成为住宅旺地,多所名校在此地立足。2016年房产低迷的时候,碧山的五房式组屋还能以百万元天价转售。

(1980年代初碧山亭清山前的324英亩地就在红线范围内。)

碧山的土地上有一段被埋没的血的记忆,倒是鲜为人知的往事。

日战期间,日军兵分三路,沿着裕廊线、武吉知马线和汤申线向市区挺进。碧山亭坟山是汤申线的主战场之一。

战事发生在1942214日凌晨,也就是新加坡沦陷前一天。当时英军估计日军会沿着汤申路进攻,重军部署在碧山亭的西北部。没想到日军沿着布莱德路(Braddell Road)袭击,驻守在“90山头”(Hill 90)的第二剑桥郡步兵营(2nd Cambridgeshire Regiment)跟日军背水一战,双方伤亡惨重。15日下午330分,联军总部发出最后一份文告,命令各战线在半小时后停战。[1]

然后,联军总司令白思华提着英国旗,到福特汽车厂(Ford Factory)签下降书,新加坡进入昭南时代。

这支第二剑桥郡步兵营退守新加坡前,曾经联合第15印度军团,在峇株巴辖(Batu Pahat)跟日军打了十天的硬战。

90山头”就是如今的莱佛士书院的游泳池所在地。



(前第二剑桥郡步兵营军人绘下的防守图。图片来源:From Kew Archives, London, found by battle historian Jon Cooper in 2014)


(“90山头”就是如今的莱佛士书院的游泳池所在地

居民的回忆


时任碧山亭学校校长李文的口述历史阐述了那场碧山亭战事。战事结束后,大胆的村民走上坟山,触目所见的多数是英军的尸体,身边留下书籍和蚊帐;日军则轻装上阵,没有多余的物资。当时山上留下一大堆印度军的军服,这些印度军赤着身子跑下山,日军以为是平民,并没有向他们开枪。

这路日军不向平民开枪,只是抢东西,李文的手表、钞票和枕头都被日军抢走了。不过炮弹无眼,好些躲在学校的村民都被炸弹击中了。日本占领新加坡几个月后,下令学校复课,将碧山亭学校易名为甘榜山亭学校。军政府不允许学校教中文,只能教国语(日文)。当时老师校长早上都必须学日文,同时接受体能训练,跑步一小时,下午回到学校教书。学生不喜欢学日文,很多都停学了。

碧山亭的居民也接到检证的通知,必须准备粮食到中心报到。李文没有去报到,负责管理碧山亭的日军只眼睁只眼闭,结果逃了一劫。那些遵从指示,前去报到的居民下场不一,知识分子一去不回,没再出现过,机械匠、木工头手、农民等则安然回家。[2]

甘榜山亭的老街坊蔡乙权透露日战期间,日本战机轰炸牛车水这个华人密集的地区,当时许多牛车水居民徒步走到碧山亭避难,其他籍贯人士也纷纷逃到碧山亭坟场来。番禺会馆的梁少逵进一步补充,在那段日治时期,有许多在豆腐街(Upper Chin Chew Street)居住的三水妇女乘着一辆辆的罗厘车到碧山亭避难,直至日治结束。

碧山亭显然是块华人眼中的福地,是理想的避难所。大家互相扶持,靠种植番薯蔬菜过日子。日本兵士敬畏鬼神,或许正因如此,碧山亭的居民获得先人眷顾,逃过一劫。

(昔日甘榜山亭的老街坊蔡乙权和搬迁前的老邻居(印度同胞)多年后重逢。照片由蔡乙权提供。)

重翻这段二战史,汤申线由日本攻占新加坡的第25军的三个师之一的近卫师负责(另外两个师为第五师和第十八师)。近卫师源自古代保卫皇族的禁卫军,堪称为日军最精良的部队。

二战前日本人已经在汤申路兴建了一座照南神社(Shonan Shrine),俗称大神宫,战争时被战火烧毁。英军投降后,日军政府在附近的麦里芝蓄水池建立了纪念死难日本士兵的昭南神社(Shonan Jinja)和千代田山纪念碑,以及在武吉巴督山顶建立忠灵塔,发布“昭南手册”等,不过在日治结束前由日军自行放火摧毁了。[3]

被屠杀的华人


检证的目的是屠杀华人,这套做法在东南亚战场上相当普遍,由于新加坡是个反日的大本营,因此屠杀的情况更加惨烈。

日军攻入马来亚后,马共成立了马来亚人民抗日军(19421月),并派人到新加坡受训,然后潜入马来亚打游击战。另一方面,新加坡沦陷前,海峡殖民地志愿军团的新加坡华人跟各行各业的平民百姓怀着抗日救国的热忱,匆匆组成了星华义勇军,由英国中校John Dalley任司令官,简称Dalforce,林江石与胡铁君出任正副司令员。这支成立了只有十三天的义勇军,在裕廊和武吉知马打了多场浴血战,但英军大势已去,无心恋战,投降前两天由John Dalley宣布解散。

沦陷前夕,大约1400人的马来军团在鸦片山战役中落败,日军同样伤亡惨重,挥军闯入亚历山大医院滥杀无辜,违反了国际公法。

日军占领新加坡后,除了通过检证来进一步肃清这些抗日的华人外,同时肃清支援中国抗日的爱国分子。日军宁可杀错,不可放过,许多无辜的华人都遭殃了。这场大屠杀死了五万人,比战争中死亡的的双方军士还要多!

沦陷三天后,林江石被日军拘捕,饱受四十天毒刑后身亡。由于义勇军的名册由他保管,因此义勇军的正确人数和伤亡者的记录始终是个谜。

广惠肇留医院的义务司理梅启康、冈州会馆的谢叔文和谢文斯都被日军带走,一去不回;双林寺的住持普亮法师支援南侨技工抗日,同样从容就义;林厝港梁宙组织抗日,数十人的大家族被抄斩,只剩两人躲过此劫;陈嘉庚幸运地逃到印尼,战争结束后才回来;一些幸存的星华义勇军潜入马来亚。光复后,这些参加过义勇军的各行各业人士被认为是亲共分子,不受政府承认,结果卷入另一场叫人遗憾与感伤的内战。

梅启康、谢叔文和谢文斯都是194236日被带走的。中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领导成立星华筹赈会,梅启康是广帮的积极推手,自己也代表海天游艺会粉墨登场演戏筹款。新加坡沦陷后,梅启康照旧到留医院服务,36日被日本宪兵部带去问话,他要求回去留医院交代工作,隔天再回来报到。报到时因对新加坡与日本时间的时差产生误解,迟了一个半小时而挨了耳光。由于他坚决不肯供出抗日分子的名单,被宪兵用剑在他的背上划个十字,后来在囚禁室沤死。[4]

大巴窑是新加坡成立建屋局后所发展的第一个卫星镇,曾经是抗日分子受训的场地。

中日战争爆发后,南洋的热血青年响应陈嘉庚的号召,成立了南侨机工,负责在滇缅公路上开大卡车,从缅甸输送物资到云南。大巴窑的双林寺就是训练机工的大本营。当时的双林寺住持普亮法师全力支持星华筹赈会,除了提供训练的场地外,1939年的卫塞节,在双林寺所设的斋筵,一天内便为星华筹赈会募得一万元。

普亮法师因支援陈嘉庚而成为日军追杀的对象。日军攻占新加坡后,普亮法师和两名出家弟子被日军带走。英军战俘约翰·汉密尔顿(John Hamilton Wadge)的女儿珍妮特·汉密尔顿(Janet Hamilton Jacobs)表示她父亲曾在樟宜海边目睹三名和尚被日军处死的一幕,这三名和尚可能就是双林寺住持和弟子。[5]

1943年日治时期,碧山亭主办了万缘胜会,为日战中不幸殉难的各族死者与检证时被杀害的五万华人超度。[6]

(万缘胜会是碧山亭的旗舰项目)

海天游艺会


日战蔓延到新加坡前,广帮创建的碧山亭学校也参与了筹赈会活动,所代表的是由海天游艺会负责的广帮筹捐会,全校总动员,带着一箱箱的纸花到市区、新世界、快乐世界等人多密集的地方筹款。李文就是用脚车载着女学生去卖花的。学校通过周会向学生解释,卖花筹款是为了将钱寄回中国,帮忙中国抗战。日本人侵占中国,也就是我们的地方,我们不能打输,输了就会亡国,我们就没有国家了。[7] 显然,李文口中的由海天游艺会负责的广帮筹捐会就是由碧山亭总理吴胜鹏负责的筹赈会,我们的地方则是当时华人心目中的祖国---中国。

方焯佳是牛车水东兴茶室的东主,他在口述历史中回忆道,海天游艺会是广帮的筹赈祖国难民的主要籍贯之一啦。中国有什么大日子了,就是我们抗战的日子,或者是国庆的日子,或者是中国种种的日子就出去卖花筹款了。卖花就用纸做的纸花,筹款叫人家捐钱。一角也好,五分也好,一分也好,你放进去钱箱里,叫做救济祖国难民了,捐钱了。那么总部,那么海天游艺会,就是总部的属下的分部之一啦。”[8]

广帮筹捐会以海天游艺会为筹赈中心,是因为当时还没有一个全广帮性的总辖机构。在海天游艺会的领导下,粤籍领袖邀约各广东人会馆参与筹捐活动,同时在所有广东人社团设置捐款箱,组织特卖货物和演戏筹赈等,并规定有工作的本籍人士各自认捐给筹赈会。[9]

2017年是新加坡沦陷75周年。四分之三个世纪匆匆流逝,过去已成往事。我这些年来都会在这个时候写下日治时期的民间记忆,目的是继续弘扬和平的心灯,因为战争从来就不是件好事


附记(2017年2月13日):日战开始时,联军85,000人(其中70,000人为持枪的军人),日军67,000人。战死的联军和日军分别为9,000人与3,507人,总计12,507人。大检证50,000名华人被杀害,这是战难军人的四倍![10]



[1] Becoming Bishan: An SG50 Project.
[2] 陈明鸾,<新加坡教育史--口述历史访谈, 受访者:李文>,新加坡国家档案馆,Accession Number 000109。
[3] 李国樑,<鲜为人知的日战遗址>,《源》20144月第2期,总第108期(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页12-16。
[4] 区如柏,<悼念梅启康、谢叔文、谢文斯先贤>,《扬》第31期,2015819日(广惠肇碧山亭),页12-13。
[5] 谢燕燕,<寻找双林寺抗日爱国僧人 普亮法师>,《联合早报》2009628日。
[6] 岑康生,陈翠玲,<大纪事>http://www.pecksantheng.com/index.php/cn/historyAccessed 2 July 2016
[7] 陈明鸾,<新加坡教育史--口述历史访谈, 受访者:李文>,新加坡国家档案馆,Accession Number 000109
[8] 陈明鸾,毕观华,<华人方言群 口述历史访谈,受访者:方焯佳,1982610-198593>,新加坡国家档案馆,Accession Number 000185/32。
[9] 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东方出版社,2015),ISBN 978 7 5060 8292 1,页349-350
[10] "Scorch of the rising sun", Straits Times February 13, 2017. 

相关链接

Friday, February 03, 2017

造狮头 Constructing lion heads

狮的技艺


自小就喜欢看舞狮,传神的狮艺将武术、艺术、美感和胆识融为一炉,成为多元化的技艺。

小时候本地的狮团不多,鹤山会馆(尼路)和冈州会馆(大坡二马路,新桥路)有南狮,也叫醒狮,精武体育会(尼路)有北狮。后来在附近的恭锡街有新成立的禅山六合体育会(1965年)。


上世纪70年代初,一群鹤山会馆醒狮团的成员成立了鹤侨体育会(1972年),积极推动鹤山狮艺,成员有梁肇富、何启成等人。梁肇富是鹤山会馆醒狮团的鼓王,何启成则是国术与醒狮团教练。 

(行家封为鼓王的梁肇富。图片摄于新加坡鹤山会馆)

印象最深刻的是鹤山会馆、冈州会馆和精武体育会的会庆在民间筹建,一元一砖的国家剧场举行,舞狮表演是晚会的高潮。醒狮团根据民间故事,创作出“狮子滚球、喜神戏雄狮、双狮戏绣球、登山遇青、双狮会、樵夫遇难、少侠战双狮”等剧目,时而威猛时而逗趣的醒狮、绣球戏狮身手敏捷的少侠、手摇葵扇死里逃生的大头佛,打造出娱乐性、观赏性、表演性强的醒狮秀。

当年看舞狮,除了可以在练习场地如精武体育会运动场(尼路)和冈州会馆天台外,就是国庆日庆典、会馆周年纪念、新年采青、商家开幕、以及春秋二祭等。

 
(在国家剧场举行的周年庆晚会。图片摄于新加坡鹤山会馆)

舞狮祭祖


也许叫人不解的是舞狮是喜庆活动,为什么清明与重阳通过舞狮来祭拜先人呢?

本地舞狮祭祖的习俗,可以追溯到1920年。当时鹤山乡里李怡生来到新加坡,在香港街的估俚间组织了“怡怡堂瑞狮团”,将鹤山狮艺传到本地。怡怡堂的团员是在香港街的九八行(贸易行)当苦力的鹤山人。每逢春秋二祭,怡怡堂都派狮队到“广惠肇碧山亭居新三属粤人总坟”祭祀先人。由于怡怡堂是新加坡第一头醒狮,因此特别引人注目。

19年后,逐日壮大的狮团转型为鹤山同乡会,后来易名鹤山会馆。当年重阳节,同乡会组织会众和狮子前往碧山亭拜祭鹤邑总坟,表示对先辈的孝敬和感恩。此后岁岁年年,舞狮拜祭成为本地鹤山会馆春秋二祭的传统习俗。冈州会馆代表的是新会乡亲,跟鹤山同出江门,同样通过舞狮祭祖。 

(清明节舞狮祭祖)

造狮人谈狮


舞狮看多了,一路来都很想多了解狮子的制作过程。2017年1月30日大年初三,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节目经理许乙诗安排了“造狮人”黄宏强在博物馆分享多年来的造狮经验。57岁的黄宏强少年时期加入少忠山国术体育会,掌握了舞狮的技艺,目前担任多家狮团的顾问。

1995年对黄宏强是个转型期,当时孩子刚出生,他大胆地放下制造飞机零件的工作,成为全职的造狮师傅。 那个时候新加坡有十多名造狮师傅,如今黄宏强可能是本地硕果仅存的造狮人。

新加坡的狮子有佛山狮、鹤山狮和佛鹤狮。佛山狮的狮头较高挑、较多绒球装潢,因此比较沉重,如今多数狮团都舍弃不用,当然其中也可能包括了门派的成分。黄宏强刚走上全职造狮时,本地多使用佛山与鹤山狮头结合成的佛鹤狮。鹤山狮的狮头较扁平,舞动起来比较灵巧,目前多数狮团都使用它。

对外行人来说,可以从上唇来分辨佛山狮和鹤山狮。佛山狮的上唇露出牙齿,看起来比较凶猛,鹤山狮不露齿,比较温文含蓄。 

(讲座上展示的佛山狮,最显眼的就是上唇露齿)

为了方便跟客户交易,黄宏强为狮头设下了大号(1号)、中号(2号)和小号(3号)的规格,指的是支撑狮头结构的铝片的长度,分别为60寸、58寸和56寸。

去年11月我出席了鹤山会馆的周年庆,庆典上黄宏强制作的新鹤山狮在台上亮相。黄宏强表示鹤山会馆的狮头属于特大号,长64寸,重约3公斤。他曾经为学校的醒狮团制作过50寸的特小号狮头。 

(鹤山会馆的狮头长64寸,属于特大号。图片摄于2016年11月20日鹤山会馆77周年庆)

为什么本地风行鹤山狮?


本地风行鹤山狮,离不开鹤山会馆的醒狮团乃新马狮艺的开山鼻祖这个环节。

出生于鹤山市沙坪镇越塘大朗村的冯庚长(1852-1897)自幼向少林俗家弟子出身的父亲练武,成年后追随冯了性(冯了性药酒的创办人)在佛山研习武术及传统南狮狮艺,学成后回家乡开武馆。

为了丰富醒狮艺术的内涵,冯庚长与师弟胡沛在武馆专门养猫,从猫儿戏鼠的过程中悟出狮型猫步,把猫的动作与狮的性格融合起来,创立了“捕鼠、玩耍、捕鸟、高窜、低伏、跳跃、翻滚”狮步八法,“喜、怒、惊、乐、疑、醉、睡、醒” 狮艺八情,再结合节奏强烈雄壮的“七星鼓”,开创出独当一面的鹤山狮。

鹤山狮作为新加坡第一头醒狮,吸引了新马习武之人前来学习,学成后各自成立狮团开班授徒,将鹤山狮艺发扬光大,狮型猫步的技艺成为新马狮子的特色。

不论是佛山狮、鹤山狮或是佛鹤狮,都必须舞出完整的“狮舞”,完成狮子出洞、上山、过桥、采青这四个环节。

传统与现代


传统的狮子分成红、黄、黑三个颜色,分别代表桃园结义的三兄弟关羽、刘备和张飞。后来多添了蓝白和青色,代表马超和赵云,合称五虎将。因为马超是戴孝打仗的,所以蓝白色的狮子俗称丧狮,通常是在丧礼殡仪等白事才会出现的。

话说回来,如今的狮子已经随心所欲,跟传统脱离了关系。顾客喜欢标新立异,破旧立新,造狮人以顾客为大,悉随尊便。例如以前的狮角是黑色的,眼睛是绿色的,现在都是随意的。此外,金色、银色、刺青花纹和彩灯狮头都出现了。

黄宏强所说的“顾客为大”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以前狮团少,他一年制作150个狮头;如今狮团蓬勃,他反而只做六七十个,而且二十多年来
收费不变,固定在1,250元。新加坡制作的狮头面对广州的竞争,越秀区大新路乃“狮头一条街”,本地的龙狮团跟武总(新加坡武术龙狮总会)出国交流的次数多了,纷纷在广州顺便买头狮子回来,使到本地的造狮业陷入困境。 

不过老行家还是喜欢本地制造的狮子,主要是作工细腻,连竹片都削薄后才使用,结构轻便坚固。 

(黄宏强:本地制造的狮子作工细腻,连竹片都削薄后才使用)

扎狮头


狮子的扎作材料不算复杂,包括竹片、纱布、纱纸等,这些原材料都是从中国进口的。至于狮子扎作的过程可不简单,从扎作头部框架,到完成装饰工作,至少要用上五六天,是一份花心思的工作。黄宏强的个人记录是72小时不眠不休,完成了两个狮头。

制造狮头的八个步骤为:骨架、上唇、鼻子、鳃、眼睛眼盖、耳朵、下巴、环扣。狮头成型后,接下来是绘制图案,上色美工。

骨架的底部使用轻便坚固的铝框,以竹片架起“骨骼”,再使用扎纸(
纱纸)将骨架扎稳。扎骨架是造狮头最重要的环节,许多新手都在扎骨架这个环节上就已经放弃,不学下去了。

 
(骨架的底部使用轻便坚固的铝框,以竹片架起“骨骼”。L为狮头的尺寸,大号(1号)为60寸。)

骨架扎稳后粘上第一层纱布,隔天浆糊干了才粘上第二层纱纸,修饰后粘上第三层纱纸。狮子的后脑部分是舞狮人头部的支撑点,所以必须粘上多层纱纸和放个小枕头。 

(骨架扎稳后粘上第一层纱布)


开光点睛


狮子必须开光点睛才有生命,过去这个开光的程序都是在神灵面前进行的,并且有一定的口诀,负责开光的是德高望重的人物。如今报效狮子已经变得商业化,甚至离不开个人名利,所以由谁报效就由谁来点睛开光,拜神则全免了。

以下为我所知道的开光口诀之一:

一点双眼看四方,二点双耳听八方,
三点灵鼻气显吉祥,四点狮吼震,
五点独角显神通,六点双脚降龙伏虎,
柚叶满淋全身,雄狮发威,我武威扬,
灵狮降临到人间,神明保佑,一路平安!起鼓!
随即起鼓舞狮,礼成。 

以下为我所知道的开光口诀之二:
一点天地星,二点日月明,三点驱邪扶正,四点醒狮开口保太平。一点加一点,一点鬼神惊。脚踏七星,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急急如律令。
随即起鼓舞狮,礼成。

以下为我所知道的开光口诀之三:
今日系X年X月X日,天地开泰,良辰吉日,系XX狮团醒狮落地开光。
一点天地星,二点日月明,三点驱邪扶正,四点耳听八方灵,五点狮子开口保太平。一点加一点,一点鬼神惊。脚踏七星,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三通鼓响,运转七星,保佑 全体同仁,国安家兴,万事胜意,上落平安。

随即起鼓舞狮,礼成。


注:查看了新加坡武术龙狮总会的网站,发觉成为总会会员的本地狮团有约300家。向黄宏强求证后,证实了有一半以上的狮团已经不活跃。在新加坡注册非营利的狮团是很简单的,这解释了为何近二三十年来许多舞狮团体涌现,也有许多狮团因队友离开而沉寂的原因。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