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8, 2013

叫我如何不想她-旗袍与时尚 Cheongsam

1930年左右,有一位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女医学博士在北大女子文理学院任教。为了鼓励妇女摆脱旧势力,成为民国新女性,这位富有气质、光彩照人的女子年轻时曾经立志“终身不嫁”,不过这个誓言没多久就被语言学家赵元任的爱情攻势打破。他们的自由恋爱传奇还不只如此,两人邀请好朋友胡适和她的同事朱徵吃饭,由她下厨,在饭局上即席要求胡适和朱徵当证婚人,共谱一场别出心裁的新式婚礼。这位时代女子就是杨步伟,是中国第一位西医妇产科医生。

杨步伟成长的年代,妇女解放运动正逐渐开创新纪元,以提倡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开始。“新文化运动”对这个时期的女性影响很大,年轻女子深受留学日本的学生影响,着装多为高领短袄,衣袖长至手肘的“喇叭袖”上衣,又称“倒大袖”,下穿不施綉文的黑色百褶长裙。这种装束有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

(新文化运动期间,留学日本的女性,穿文明新装,留短发,被视为进步的时尚)

这个时期还有一位白话诗的领头羊,是五四运动的主力之一,西学东渐,为曾经压抑沉闷的社会注入新气息。西方的女权、女性地位是新文化运动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于是他发明了“她”这个汉字,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那首为了宣传“她”而在伦敦完稿的新诗《叫我如何不想她》,成了时代名曲。他是刘半农,因为有他的她,今天汉字里的他中有她,而她则是个独立权威性,男性不可冒犯的她。

191963日,身穿长衫的基督教青年会学生一边游行一边演讲)

(五四运动:游行队伍中的女生)

杨步伟在回忆录中提到她在北平教女子大学体育系的生理学和解剖学时,女学生们非常爱唱《教我如何不想她》,女学生情窦初开,想象着刘半农应该是一个潇洒倜傥的风雅文人。后来作词人刘半农穿着一件蓝布棉袍走马上任,接管北京女子大学文理学院,女学生们议论纷纷,怎么刘半农会是一个土老头?杨步伟告诉这些学生她们一天到晚都在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写词人确实就是他!刘半农知道了这件事后还写了首打油诗自嘲: 教我如何不想他,请来共饮一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由五间美国和英国教会联办的燕京大学:男士的长衫,女生的长衫和文化新装)

在新文化运动催生下的文明新装是女学生们的至爱,文明新装也受到新加坡学堂的青睐,从1920年代的南洋女校和1930年的崇福女校的学生装扮可见一般。女生延续五四新思想,剪短头发,个别女生甚至烫了头发,还穿上了时髦的高跟鞋。1920年代直落古楼学校的教职员也配搭时髦:喇叭袖短旗袍,“华盛顿”型短发和高跟鞋。

1920年代南洋女校的毕业生)

1930年崇福女校的毕业生)

1920年代直落古楼英文学校的教职员)

有趣的是妇女时尚怎么会演变至时代女性的文明新装和象征旧社会的 “长衫”并存,彷佛回到“复古”的日子?

长衫是广东话,长衫原名旗袍,顾名思义,旗民是统治汉人268年的满族人,袍是长至膝盖下的衣服,满人所穿的袍服因此称为旗袍。1911年辛亥革命浪潮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旗女的装束几乎一夜间在民间蒸发。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则带来另一股新思潮,旗袍静悄悄的在民间回流,不过旗袍复辟并不是为了要延续“反清复明”的精神而“反民复清”,而是因为女子为了建立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模式,与男人平起平坐,蓄意模仿男子,包括长衫在内。

有了精神背景为前提,追求解放的女性带动另一场时装革命,短袖露出玉手、曲线玲珑、高开叉的旗袍在1920年代逐渐普及,1930年代流行起来。旗袍一扫过去的形象,成为新时代的象征,广受知识分子、教师、学生以及青楼女子的欢迎。民国女子的民风民情,远远出乎反清革命者的意料之外。这股新时尚潮流,套老舍《茶馆》里的话: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1929年燕京大学:旗袍在演变中)

1920年代初,广东顺德丝厂女工收入好,工余到佛山购物,到相馆拍照)

随着社会变迁,本地学生装从19201930年代的宽腰博带发展到1960年代后的轻裙短袖,但还是保持着简洁素雅的标准。至于长衫,1950年代的新加坡作为区域纺织业中心,进入本地旗袍黄金时代,不免受到席卷全球的Christian Dior紧身时装“新风貌”(The New Look)所影响,1930年代的旧上海似乎在新加坡重现,“旗袍一袭,长仅过膝,下摆不张,加之紧束严缚,臀部毕露,冈峦耸现,而婴儿命脉之双乳,亦复强力压迫,领高及颔,硬而且坚,头颈转侧,失其自由。”(女光周刊,1930年)

1950年代快乐世界的紧身洋装 ,一位身穿衫裤的妇女正走出商店)

1959年博览会的宣传照)

这款1950年代的新加坡时尚注重线条美,在“越束越紧”的裁剪尺度下,下摆只好越开越高,方便行走。不晓得这款旗袍在当年是否被编入黄色文化的范畴,被指为污蔑女性,有伤风化?

在我成长的19601970年代,旗袍是上流社会或是因工作场所需要的白领阶级的专属品,大多数华族妇女都选择活动便利的“衫裤”、阿妈衫、衾婆衫和洋装。当时许多老师都对旗袍情有独钟,大热天依旧衣冠楚楚,穿着元宝领束身旗袍上课,树立起端庄的专业形象。其实随着科技的进步,布料也日新月异,大众化的人造纤维印着新颖的图案,讨人喜爱。轻巧耐用的布料适合本地天气,旗袍也因此刮起南洋风,可以美丽一整天。

(1950年代末带动时尚潮流的Christian Dior紧身洋装。c.1960)

(1960年代流行的紧身衫裤。c.1960)

1963年义安女校的毕业生和身着短袖及膝典雅旗袍的教职员)

1976年端蒙中学的毕业生与班主任合照,老师的印花旗袍是70年代的经典)

1970年代初新加坡也流行迷你裙,旗袍、阿妈衫、衾婆衫和迷你裙在庙宇内的时尚撞击,会制造什么新时代效果呢?

(1971年,四马路观音庙内的时尚撞击)

1979年新加坡主办第25届亚太影展,在国家剧场举行。台湾独领风骚,夺下十个大奖中的九个。当年台湾彼岸的中国大陆严禁旗袍,认为有辱国门,台湾的女星们却以旗袍为豪,旗袍制服上阵,不晓得迷倒多少影迷。大美人林青霞、20岁锦绣年华的胡慧中、双林时代的林凤娇、老戏骨张露、帅气的恬妞、气质才女胡茵梦,你还认得几个?只是剧场不知何处去,人面依旧笑春风!


(新加坡主办第25届亚太影展,在国家剧场举行,台湾的女星们以旗袍亮相。1979)

到了当下21世纪走完了第一个十年,如果现代女性回复1930年代的时尚装扮,将会有什么惊艳?1930年代的旗袍,下摆长及脚踝,配上高跟鞋,以更好地展现东方女子的线条美。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就由现代女性复古,时光倒流80年,掀起另一轮旗袍热。女主角倪妮还拿下了第六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人奖”呢!

(金陵十三钗:现代人如何演绎上世纪30年代旗袍女子的风韵?)




(在2012年国家博物馆的旗袍展中,因为导览而跟裕华区的旗袍女子会面,没多久后照片中的傅海燕Grace Fu升级为部长。2012)

旗袍在新文化运动后重新纳入时装正轨,1929年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服,过后在海外的华人圈子风行多年,印证了“九十不老,百年更新”。如果时代是海洋,旗袍就是月光;如果时代是江河,旗袍就是鱼群,配对成双。正是: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叫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我印像之中,旗袍的确在华族女性的服装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小学时我看到老师上课
时穿着旗袍。我儿子在这裡结婚时,在晚上的婚宴上儿媳妇也是穿着旗袍,老婆大人的
衣帽间也挂着多件在香港订制的 ‘旗袍’。
我不知道穿着 ‘旗袍’ 是不是身份的象征,因为在很多 ‘衣香鬓影’ 的场合,美丽女性身上
的 ‘旗袍’ 使她更加 ‘婀娜多姿’,更显高贵!
但是我也清楚记得当年新加坡的不少大酒店的 ‘领班’ 和 ‘服务生’ 在工作时也一样身穿
‘旗袍’ 。
2012年我乘飞机从新加坡去探望我的老婆和孩子,在十多个钟头的飞行中,我看了文中
提及的 “金陵十三钗”,事实上这套电影中身穿 ‘旗袍’ 的 ‘十三钗’ 正都是来自 ‘风尘’ 的女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裡,近年来很多洋妹也在一些场合穿起了 ‘旗袍’,有意无意中卖弄着
她们天生的 ‘凹凸有致’ 的身材,令不少亚洲女性 ‘羡慕 妒忌 恨’,‘自叹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