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09, 2010

曾经拥抱山的那一端--国家剧场

最近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搞“新加坡1960”特展,以五根擎天柱指向苍穹(还是无语问苍天?)的国家剧场作为宣传海报的构图。往事只能回味!


1984年的国家剧场

应该庆幸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记忆里有不少“国家级”的标志,红砖国家图书馆、五个菱形尖角指向星空的国家剧场、好多个最后一场演出但依然健在的国家体育场、以国家剧场与水族馆为地标的皇家山公园、纪念Medika呼声的独立桥.....。消失的记忆对下一代倒没什么,反正不曾拥有,又何来失去?但消失的“国家级”记忆对我们这一代人则特别珍贵。以后,我们慢慢的当故事讲好了。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成为自治邦,1960年建国还不满一年,生机勃勃,发展我们独特的多元文化,通过一元一砖的筹款方式,民间与政府齐心合力,以220万新元与三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崭新独特,拥有3420个座位,依山而建的国家剧场。

筹募国家剧场基金

国家剧场基金证书

1963年8月8日,配合东南亚文化节开幕礼,国家剧场举行第一场演出。1964年新加坡大学的毕业典礼第一次在国家剧场举行,据说前总理吴作栋也是当年上台领文凭的毕业生之一。

国家剧场兴建完工,当时的文化部长拉惹勒南在落成仪式上说:“The theatre provides a good example of how the success of any effort depends ultimately on the co-operation and dedication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众志成城,人民的力量确实是建国的动力。

1963年8月8日新加坡文化节

记得当年年纪小,清晨上学时凉风习习,父亲和我一老一少,沿着River Valley 游泳池,一路走到国家剧场,坐在剧场前的梯阶上,编织着未来的梦。然后老师同学一个个走过,我也提着书包,走向国家剧场对面的母校。年纪稍长,童年的梦醒了,路上只剩下我一人。进入青春期,路上多了两个伴,是附近南侨女中的学生。然后,中学的最后一场会考为青涩的年代画上句点。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html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html

小时候走入国家剧场是为了看鹤山会馆和岗州会馆的年庆表演,有舞狮、武术、飞车和大戏。小学走入国家剧场是为校友李兰娟夺得全国最优秀小学生奖而鼓掌,中学走入国家剧场是为了支持敬爱的华文老师连素卿的十月欢唱晚会。30多年过后在博物馆认识了华文义工坤浩,他也参与了那场演出。世界真细小。更多时候我会坐在国家剧场后面皇家山的草坡上,在虫鸣树影下观看免费的演出。

艺术剧场:十月欢唱晚会(1974)

国家剧场观众席

当年新加坡工艺学院的毕业典礼也在国家剧场举行。记得那个7月的早晨,我还在为是否出席这个毕业典礼犹豫不决。反正一切已经盖棺论定,这个仪式也变得其次。后来回想,其实心里头舍不得的是告别一段曾经翻云覆雨,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

的确,没有什么是天长地久的,只要曾经拥有就值得好好珍惜了。

1984年,政府以国家剧场独特的150吨无支撑钢铁盖蓬结构不安全为由,为国家剧场拉下帷幕。1986年6月至8月短短三个月间,国家剧场被夷为平地,夷平的还有26年前的激情与梦想。五年后(1991.9.21),附近的中央高速公路隧道(CTE)正式通车。

国家剧场在新加坡这块土地上仅存23年(1963-1986)。国家剧场的倡议与落成,是为了纪念新加坡在1959年成为自治邦,并落实文化建设的使命。从建国的角度来看,如此深刻的“集体记忆”的历史性建筑竟然荡然无存,不留一砖一瓦。个人的记忆,在时代的洪流里,又算得了什么呢?


附记[1]:无名氏(2022年3月4日)
记得当年 李炯才部长 现场以马英华马淡四大官方语文致词,我又回看了联合早报2018/8/9的详细报道不禁感慨万千。僅将收藏多年的有关纪念邮票的首日封dd1963/8/8附上让读者参考。

1963年8月8日新加坡文化节开幕礼首日封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忘不了!忘不了!
当年一元一砖运动轟轟烈烈的展开,东南亚文化节开幕典礼上李炯才一人以四种官方语文致词,看着手上泛黄的首日封,早已人事全非!
也没忘记当年年纪小,与女友在国家剧场旁,人约黄昏后,只可惜'有缘无分',空留回忆,奈何!

Unknown said...